•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殡葬文化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传统殡葬礼俗的特点与影响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24-04-11 浏览:

(一)传统殡葬礼俗的特点

586b4dff0fc61894.jpg

                                                      太仓公墓,双凤墓园,双凤纪念园,

     通过梳理传统殡葬礼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传统殡葬礼俗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体现规制性和体系性;在精神文化层面,奉行儒家孝道和生死并重的观念;在形式层面,殡葬形式多样,普遍聚族而葬;在丧礼规格层面,层次等级分明。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殡葬礼俗规制发挥指导性作用。我国传统丧礼大体沿用《周礼》《仪礼》《礼记》所记载的礼俗,部分朝代在此基础上对殡葬礼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如晋朝的《礼志》、唐朝的《开元礼》、宋朝的《政和礼》、明朝的《明会典》和清朝的《钦定大清通礼》,这些殡葬礼制对当代丧礼起着明显的指导性作用。特别是宋朝的《政和五礼新仪》制定了专门针对庶民层面的字L仪,详细规定了庶人的丧葬仪制,标志着庶民礼仪制度的重大发展。我国历代殡葬礼俗规制都是对前世的继承和发展,无论是哪个朝代都将殡葬礼俗规制上升为上层建筑,得到政治、法律的认可和保护,有助于礼俗的稳定性、指导性和实效性。

    2.殡葬礼俗体系传承沿用数千年。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殡葬礼俗是礼仪中最为繁褥、隆重、最具特色的。在历代殡葬礼制的指导下,自周朝以来自上而下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殡葬礼俗体系,主要涵盖殡、葬、祭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礼俗行为都对人们具有一定的信仰价值和寓意,其中殡,即处理遗体和安顿亡魂,包括沐浴更衣、报丧、吊丧、装硷、丧服等;葬,即送亡灵上路和安置遗体,包括起灵、哭丧、送丧、下葬等;祭,即祭祀亡灵,包括三日祭、忌日祭、春节祭、清明祭和中元节祭等,这些礼俗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3.儒家孝道是殡葬礼俗的精神内核。儒家经典《论语》记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自周朝以来历代都奉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儒家孝道殡葬观,把殡葬视为人生中的大事,认为“孝莫重于丧”。特别是儒家典籍《仪礼》中《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都是专门记述殡葬礼仪的。如《丧服》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士虞礼》规定小祥祭后孝子可以去除部分丧服,大祥祭后可以用酱醋等调味品,等等,这些礼俗行为体现了儒家孝亲的思想,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孝道丧葬文化。

    4.生死并重的价值理念贯穿殡葬祭全过程。《荀子·礼论》中记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在灵魂不灭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并不意味着烟消云散,它既是现实生活的结束又可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新生活的开始,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需要获得生前所必须的一切,因此,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习性来安排后事,强调“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如殡礼环节,死者人硷时准备充足的衣物,供其一年四季穿戴;葬礼环节,修筑墓地时仿照世间房屋样式,陪葬生活器物;祭礼环节,大量焚烧冥纸,供奉酒水、茶点和饭菜,供死者用作货币和饮食,等等。

    5.聚族而葬成为各阶层普遍的殡葬习惯。从氏族公共墓地、族坟墓到家族墓,都是中国古代主流的墓地制度,即所谓“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中国传统殡葬按血缘关系聚族而葬,历代王室陵墓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贵族和平民的墓地在家族私墓区域以尊长卑幼有序排列。如我国农村地区就有修建祖坟和家族墓地的习俗,讲究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

    6.殡葬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各有差异,各地区、各民族对葬式葬法的选择也是多元的。无论哪种形式都有其历史渊源,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合理性,都体现了不同信仰下对生命的尊重。历代主要葬式葬法有人们所熟知的土葬、火葬、水葬,还有不常见的野葬、冰葬、天葬、悬棺葬、沙葬、塔葬、树葬,等等。其中土葬代表人土为安、落叶归根;水葬代表将逝者与生命之源融为一体,以水为承载寄托美好的向往和遐想;树葬代表回归自然,接受日月照射,为后人带来希望和光明;火葬代表肉体消失,灵魂随火焰燃烧升人天堂,其寓意在各个时期不断因革损益,由于其相对环保、占用土地少、仪程简约,在宋朝兴盛一时,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倡导的主要殡葬形式。

    7.等级观念影响下厚葬迷信之风盛行。我国传统思想追求“生享富贵,死极哀荣”,逐渐形成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殡葬观念,这种殡葬等级主要体现于死亡称谓等观念形态,丧事、祭祀等操作形态以及墓葬等实物形态之中,如《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亮,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天子祭祀用太牢(牛、羊、泵),诸侯祭祀用少牢(羊和泵),自大夫、士、庶人等依次递减为特牲、特泵、特豚等”;“天子棺停四重,上公棺停三重,侯伯子男棺停二重,大夫棺停一重,庶人棺材厚四寸,无停”,等等。虽然历代也有规范各阶层的殡葬行为,但仍没有止住厚葬之风,人们为了彰显身份地位,要面子、讲排场,使得厚葬久祀、封建迷信活动盛行。

    (二)传统殡葬礼俗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殡葬礼俗是殡葬文化的重要内容,殡葬文化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也是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总的看是沿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而后又从复杂到简单的方向发展的。但由于殡葬文化历史久远,导致其渗透性强、惰性也大,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一些方面仍制约着殡葬改革推进。

    1.重硷厚葬观念浸润久远,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殡葬行为。在我国殡葬史上,虽然不乏俭薄丧事的呼声,有的王公大臣甚至封建帝王也在倡导俭丧薄葬,但重硷厚葬被冠以“礼”和“孝”的美名一直居主导地位,左右中国社会几千年,其根深蒂固的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除。传统殡葬礼俗中的繁杂冗长的仪式、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看风水等殡葬陋俗至今依然存在,殡葬活动消费程度、复杂程度在群众中还是衡量丧主孝顺程度的标准,丧主舍得花钱,丧事越隆重、越繁杂,代表晚辈越孝顺,反之则是不孝。

    2.高坟大墓仍然被一些人视作特权、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殡葬史上,早期阶段虽一度“墓而不坟”“不封不树”,但在更长时间里,却是“大作丘垄”,墓地的大小,封土的高低,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等级。《礼记·礼器》载:“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停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这种“以大为贵”的思想至今还影响许多人,大坟大碑、超大墓、豪华墓充斥原野,屡治不绝,与时代要求格格不人。

    3.土葬葬法长期占据主体地位且影响深远,致使时至今日人们对其他葬法接受程度偏低。由于“人土为安”观念的长期影响和土葬葬法的长期因袭,宋元时期一些地方虽一度盛行火葬,但由于政治、伦理等多方面制约,并未广泛流行起来和长期流传下来。农耕社会“以土为本”的信仰和传统儒家孝道伦理的影响,成为土葬固执地存在的思想基础,至今也未能根绝,推行火葬阻力仍然很大,海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新葬法未被普遍接受。

    4.焚烧纸钱等传统祭祀方式仍是普遍现象,其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环境危害仍被许多人忽视。祭祀是孝道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以此表达对亡者的思与敬,无可厚非。古人剪纸为钱,以代牺牲玉帛,也是一种进步。但物极必反,古时每逢祭祀日,焚烧纸钱蔚为大观,“寒食家家送纸钱”,“风吹旷野纸钱飞”,是其写照。这种习俗沿用至今,有的比古人更甚,除纸钱外,还有纸糊的“冰箱”“彩电”“别墅”等冥品,纸品浪费以千吨计,祭祀日往往成为环境污染高峰期和火灾多发期,危害日显。转变人们的祭祀观念、改变祭祀形式任重道远。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