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闭”起源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有个人叫阿闭,他听信后妻之谗言,将前妻所生之子踢进水潭淹死。次日,他追海莫及,前往找寻,但水潭不见踪影,后按一打麦人之言等候行事,果见其子,于是跑去紧抱不放,但细看时却是一株草,他将草带回,为其穿衣、鞋,念经开吊、埋葬,后来,大家就沿袭了阿闭的做法,并称这种仪式为“草吊”。因“草吊”为阿闭首先搞,故后人就把替死者开吊送葬的人称为“阿闭”。
一为宗族祖先崇拜。巍山县境内至今遗存十四处土主庙,内奉之神,无论是南诏前“罗拜”,南诏时“南诏王”,还是南诏后“字瑛”,均为宗族祖先,与崇拜有族源上的血缘关系。南诏后土主庙减少,但祭祀土主神仪式至今不衰。祭祀土主神的时间,为土主神的诞辰和死忌,或是土主神登基为王的日期。届时清早,全村男女老幼就进庙烧香、念经、杀鸡杀猪、嫩炮竹、祭供、化纸、烧表,中午打歌,下午摆酒设席,献奉土主神,聚餐待客。
丧葬仪式是生者对死者最后的悼念活动,是很神圣的一个仪式。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拜,对死者的敬畏,而且也是在教育子孙后代,要孝敬长辈,尊老敬老。同时,丧葬仪式也是生者与生者之间感情维系的一个很好的纽带,体现着邻里互助,家庭团结。丧葬仪式的举办有着维护封建道德,保持文化和社会发展连续性的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仪式上中的吊孝、随礼、表演、做七、孝子回礼等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感情维系的社会功能,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丧葬仪式在农村逐渐变味,丧葬仪式中的正功能削弱,负功能加强。丧葬仪式不该成为一个功利化的聚会,更不该成为低俗表演的舞台,而是一场深刻的死亡教育活动,所以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农村举办丧葬仪式的正确引导。
对村民来说,丧葬仪式的排场、吊客人数、停灵长短都是评判丧家社会地位的标准。在L村,尸体在家里停放的时间是有讲究的,跟家里人口的多寡和家庭条件有关。家里有一个儿子的老人从去世到下葬是五天时间;二个儿子或二个儿子以上,放七天。九天以下不用找风水先生。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放九天以上,就要请专门的风水先生看适合下葬的具体时辰。放五天跟七天看丧主家自己定,事大的放七天。CB,男,普通村民)
袁月侠的《农村丧葬习俗的问题透视一一以河南农村为例》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丧葬的一些改革建议,建议厚养薄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希望恢复追悼会制度,杜绝大操大办等。
古时,逝者断气的地点会影响整个“白喜事”的做法。死在外面的逝者被看作是门外鬼,不能够进家门。人们相信逝者虽死但灵魂依然存在,并且灵魂与肉体要在一块(何彬,1995),如果灵魂在外,那么遗体也要被摆放在外。“以前的老规矩,死在外面就要在外面搭个棚放在门口。现在不会这样了,好像不尊敬一样,死在外面也要拿回来。”,在医院治疗的长辈快断气时,大多数村民往往会将其送回家。晋先爷爷谈起自己母亲的经历(母亲还健在,已经90多岁):“我妈都死好几遍了,她70多岁生病的时候,我们把堂前收拾好,准备好,以为她要死掉了。80多岁的时候又收拾一遍。生病时候都是送到医院里去的……老三跟医院里讲好了,把她送到家里来了,医生跟到家里来的,葡萄糖、氧气都带回来的。”
婚丧两事在农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乌村来说也是如此。婚事被称为“红事”或“红喜事”,丧事则称为“白事”或者“白喜事”,它们分别标志着两个不同的重要人生阶段的转换。结婚意味着将有新生命的诞生,可以说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丧事则表示生命的从有到无或者说是从一个世界去往另一个世界的过程(郭于华,1992:101)。乌村将丧事称作“白喜事”往往是对于老年逝者而言,死去也是一种新生,体现了生死相续、死而不绝的观念。不同于老人的葬礼,年轻人的葬礼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一般不说成“白喜事”,其白事做法与老人的稍有差异,比如停殡时间较短、坟墓简陋。
如今,乌村村民的寿衣依然保持着清朝的式样,包括用土布做的藏青色大襟棉袄、白色的薄长衫,还有棉裤、薄长裤、帽子和鞋子。寿衣用的布料不能是动物的毛皮和缎子,村民间流传着如果用动物的毛皮做寿衣,死后会投胎为兽的说法,不用缎子则是因为“缎”与“断”谐音,有断子绝孙的不祥寓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死亡仪式与生存息息相关:它将影响死者在另一界的生存境遇或来世的转生和子孙后代的盛衰兴亡。利生是丧礼中许多程式与禁忌的出发点(郭于华,1992: 100),即使是初丧时穿的衣服也都是颇为讲究的。
新世纪以来,为了适应多样话的墓葬需求,集中安置、科学规划的集体公墓开始在敦煌出现。这种集体公墓,目前主要分布在五墩乡飞机场附近,其一亩地的平均售价在六千至一万,主要适合家族使用。因其在打坑、填埋阶段全部使用机械化的方式,所以坟莹密度更大,土地使用面积更为节省。同时,因为公墓配备绿植、坟莹修缮与维护等,在整体规格和设计上更趋一致,因此作为一种敦煌人普遍能够接收的丧葬地点,敦煌公墓建设始终稳步推进。
关于实行土葬的危害,相较于中原地区占用耕地而言,敦煌地区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生态环境。敦煌因地广人稀,戈壁众多,国家虽提倡殡葬改革,殡葬业务也己市场化,但土葬的形式仍然是敦煌地区死者家属的第一选择。因为人们思想的固执,以及规范化墓园的昂贵,因此,从目前看来,在戈壁进行土葬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扭转的。
敦煌土葬习俗由来己久,由于历代统治者在两千多年来一直推行与堪舆学结合起来的土葬与厚葬的葬制,因此,在汉族地区推行殡葬改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内地如此,敦煌亦然。土葬所形成的坟莹不仅浪费土地与人力物力,还容易使观者产生恐怖心理,因此要在敦煌推进公墓制度、推行火葬实施,其最主要的首先是要讲清楚敦煌地区土葬盛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