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公墓太仓墓地双凤纪念园双凤古寺

风水知识

联系我们

双凤纪念园唯一官网,太仓双凤纪念园墓地接待中心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
电话:0512-57789132
传真:0512-57789132
手机:18915656672
邮箱:2256913541@qq.com
QQ:2256913541

明代赣南地区风水中“以礼化俗”的成效

来源:作者:sfjny.cn 日期:2019-01-12 浏览:

    不管是对风水信仰的批判抑或利用,士大夫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而明代的赣南地区,特别是赣南的边远山区,舍瑶汉各族杂处,化外之民大量存在,儒家礼仪浸润并不深,因此,摆在士人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向这些地区推广儒家礼仪,这既与明代中央政府的要求契合,也是儒家传统对士人的潜在要求。虽然明代士人在地方努力地移风易俗,但其实收效甚微,典型的是士人曾大力批判甚至明文禁止的赣南地区葬俗方面,像停葬、二次葬之俗以及因争夺墓地风水而导致的讼狱,在清朝仍然是令当地地方官十分头痛之事,即便是主张科学至上的今天,此风犹盛。如果从这一层面来衡量儒家士人化民成俗的成效,似乎他们当初的努力都付诸流水,毫无成效可言。但若从另一角度来看待的话,即儒家礼仪的推广方面,我们会发现当地百姓对于儒家礼仪或儒家文化的认可度得到提高,士大夫在赣南地区的影响逐渐扩大。有学者针对明代赣南地区一度盛行的“造风水、兴科举”的活动评论道:“这些活动反映了赣南社会观念的改变,即整体社会要求‘士绅化’的心态。”

双凤纪念园,公墓,上海墓地
    我们知道,士绅是代表儒家礼仪或儒家知识的具体实在,若接受“‘造风水’之举反映出赣南整体社会要求‘士绅化’的心态”这一说法,就有理由相信通过儒家士人“化民成俗”的努力,赣南整体社会对儒家文化的认可度与接受度得到了明显地提高,明末赣南的宁都地区涌现出了以魏禧三兄弟为核心的“易堂九子”,而这一文人群体的出现正是赣南文化得到迅速发展的有力证据之一。另外,士大夫竭力批判赣南惑于风水而导致的迁葬、停葬、厚葬等风俗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他们向该地区推广儒家葬礼的过程。当然,儒家礼仪在赣南的推广,除了士人的努力之外,地方宗族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与本文无涉,就不多说。
    赣南地区盛行的风水信仰在儒家士人的批判打击下仍然存在的事实固然表明风水信仰的根深蒂固,但是也反映出儒家礼仪向赣南地区推广的过程并不是风水信仰消灭的过程,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争夺,儒家士人也无意去消灭风水信仰,他们要争夺的无非是地方的话语权,只要风水信仰对于儒家的正统地位不会形成实质上的挑战,它们两者是能够共同存在于赣南当地的,这也正好说明了中国文化“大小传统”二者之间的关系:双方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虽然处于主导地位的“大传统”总想整合处于从属地位的“小传统”,但是这种整合的过程却又是双方进一步渗透、影响的过程,而并非“小传统”消亡的过程。刘永华在解释福建地区儒家文化的传播过程之时强调:“就华南地区而言,中国文化的拓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通过取代原有的文化传统,而是通过‘文化合成’的方式达成的。正是借助这一方式,王朝的礼仪和话语才被纳入地方文化的传统,这些地区也因此进入中国文化的系统。”科大卫与刘志伟通过例举唐代名宦狄仁杰毁地方庙宇,庙宇虽毁,但神灵未亡一事,认为“唐代官吏与地方宗教的冲突,并非在信仰上消灭对手,而只是在权力上压倒对手”。
    上述解释同样适用于解释明代赣南地区儒家礼仪与风水信仰两者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化民成俗”也无非就是将民间习俗中违背儒家礼仪的成分抽离,而其中并不违礼逾制的部分当然可以继续使其存在。因此,可以说儒家没有绝对的对手,而这种包容的态度与精神正是儒家两千多年来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风水信仰而言,儒家士人的打击无疑大大的挤压了其原本在赣南地区的生存空间,但是,士人利用风水信仰助文昌兴科举这一行为,又为其在赣南地区的存在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在这一点上风水信仰的生存空间得到了拓展,其好比挤上了儒学这艘行驶的大船,与之一道继续前进。
 

0
咨询电话:0512-577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