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人在处理生存环境时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作为一门独特的文化景观风水学问博大精深,非常深奥复杂,本文不做深入研究,仅从与文章相关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风水学理论对墓园规划的影响。
风水是中国先民对生存及死后安葬环境条件选择的方法,我国关于风水最早的著作就是《葬经》书中对墓地选址和造建进行了详细描述。“风水”一词最早也是出现在《葬经》中:“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A,而为风,开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晋代大风水家郭璞在《葬书》中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为止,故谓之风水”风水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探索建筑的选址、择地、方位、规划、布局,并融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天、地、人、生四大部分是有机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这样的理念对我国传统墓园的选址、规划布局等方面影响很深,使之呈现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景观格局。
风水学中对墓地的择址要求通常为“山环水抱”的说法,“山环”是使墓地凝聚的气不会被风吹散,“水抱”是表示将墓地的气聚集,这种选址其实是和墓地空间格局相关的,利用风水原理选址墓园环境并对其加以改善,风水理论对于墓园选址的格局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对“龙、穴、砂、水、明堂、近案、远朝”的讲究。《葬书》中讲:“以作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意思是说穴地的背面有靠山,左右有砂环,前有曲水相抱,明堂开阔,远处有低山,山上林木葱郁,即通常所说的风水宝地,“风水之始,避风及水而己(史学家,吕思勉)。”著名的明十三陵,它的选择就是典型的风水模式,这样的风水格局是传统墓园环境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在现代的墓园设计当中,可根据此模式来判断园址的优劣,师从自然,事墓园建设与自然相得映彰。
中国传统的风水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迷信思想,但事实上,它在人居环境、地质环境、景观环境等方面的总结有着非常精神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的实践依据,“支垄之上,平夷如掌,故支葬其颠,垄葬其麓”就是对墓穴的建立提出要求。关于土地利用的观点“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即对地质条件的利用进行说明。风水理论中的“生气”,从现代环境学的角度来解释“生气”就是世间万物的生长需有优良的外部条件。此外,风水对墓园的选址环境还讲求“拆成”即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加以组织改善。基于神灵安则子孙盛的思想,在墓地周围陪护天然林木或人工栽培林木会受到人们格外重视。历代统治阶级也多有禁止破坏家树的法律:如《明经胡氏龙井宗谱》、《明史·刑法志》。实际上,风水学中对墓地树林的保护也是对环境的保护,风水林在人们精心的陪护下,不仅能够保持山体水土的稳固,也为后人留下来弥足珍贵的自然遗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对我国的林木陪护立下了汗马功劳。